English

“上海大众”的成功之路

1998-12-29 来源:光明日报 张贻复 胡志伟 我有话说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之际,上海理论界一些人士探索着我国合资企业的成功经验。探索的最好手段莫过于传统的解剖麻雀的做法。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作为多年蝉联全国外商投资工业企业500名榜首的合资企业,所走过的道路,可为人们提供经验,犹如一面镜子,借以让人观察全局,得到启示。

“上海大众”是于1985年3月开业的,至今所获得的成就是振奋人心的。轿车年产量从1700辆发展到23万辆,累计生产已近120万辆;产品从单一的桑塔纳普通型,发展到目前包括桑塔纳2000型在内的两大系列、七种车型;总资产从1.98亿元增加到176.6亿元,它累计上缴国家利税174亿元。

“上海大众”的成功经验是:

其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不失时机地发展自己,走以高起点发展中国轿车工业的道路。它是“上海大众”赖以赢得时间,赢得我国轿车生产企业领先地位的先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生机和希望,也为中国轿车工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解放前,中国没有轿车工业。1958年,上海汽车厂生产了我国历史上第一辆上海牌轿车。但是,其技术相当落后,发展十分缓慢,至1991年累计仅生产6万辆。中国人民渴求改变此种状况。看来必须寻求一条迅速接近世界轿车工业先进水平的道路,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要引进国际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追求高起点发展。1978年11月9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在回答轿车项目可不可以搞中外合资经营时,明确表示:“可以,不但轿车可以,重型车也可以嘛!”这一科学论断后来就成了“上海大众”轿车合资企业在中国大地上率先崛起的重要依据。“上海大众”是由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共同投资建立的,中外双方各占50%的股份。从此,它开始了珍惜机遇、艰苦创业的历程。

作为“上海大众”中方的伙伴——“德国大众”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工业集团,具有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拥有雄厚的技术、经济实力,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们愿意就还未投放市场的产品与中方合作。我高层管理层断定,以世界先进的轿车技术作为发展的起点,必将迅速推动我国轿车工业的进步。

其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非目的,而是手段,须加以消化吸收,使之转变成我国自己的东西,最终壮大我国轿车工业。这是“上海大众”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上海大众”一面引进世界一流的轿车生产与试验装备,一面先后派出1700多人次的中方员工赴“德国大众”学习技术和管理。他们在厂区规划、设备安装、调试、使用、物料流通、生产经营管理、工艺水平、全员培训乃至人事制度都吸收其精华。如在生产方式方面,落实生产组织工作中的市场需求和生产能力平衡,生产计划与物料流通的协调;运用计算机网对库存物资进行总体控制等。为提高一线劳动生产率,全面推行精益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无效工作时间和浪费现象。此外,成立技术开发中心,以期在不久的将来能形成比较完整的产品开发能力。高起点的发展使“上海大众”少走了许多弯路,并走在中国合资轿车生产企业的前列。

鉴于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的目的在于建立与壮大我国轿车工业,实现桑塔纳轿车国产化便成了“上海大众”的生命线。因为唯有实现该轿车国产化,才能证明合资经营成功。桑塔纳轿车初产时,国产化率仅2.7%,需大量的外汇购买零部件,由此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上海大众”从纵横两个方面推进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纵向国产化主要是车身和发动机国产化,采取边生产边发展规模的方式,经过5年艰苦奋斗,在扩大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于1990年全面实现自行生产车身和发动机的计划;横向国产化即以“上海大众”为龙头,组成由20个省市的290多家零部件厂参加的国产化共同体,共同攻关。这一国产化共同体是中国工业的历史性创造。它所取得的成果正成为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加速器。至今年,桑塔纳普通型国产化率达到95%,桑塔纳2000型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中国人民终于有了自己的较高技术水平的国产车。国产化率不断提高,不仅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对发展中国轿车的配套工业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此配套工业目前正开始同时为中美合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别克轿车配套,可见其作用之显著。

其三,实现隔几年上一台阶的递进式发展,把“抓住时机、壮大自己”的美好意愿步步落到实处。这是“上海大众”从实际出发谋求自身不断发展的战略要求。

这一战略思想来源于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同志认为,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隔几年上一台阶是一种规律性现象。

“上海大众”于1985年成立以后,便在原来上海汽车厂基础上,立即着手进行大规模建设、改造。至1990年,一期工程完成,内部总投入达9.85亿元人民币,实现年产6万辆桑塔纳轿车和10万台发动机生产能力,将起初年产1700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一步,接近上海轿车工业前30年产量之总和。它成为“上海大众”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因此翻开了中国轿车工业发展史上新的绚丽的一页。

“上海大众”从扩大规模中产生规模效益,继而又从自我积累中走向滚动发展。

1991年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当时的朱基市长的陪同下,视察“上海大众”。他对该公司的发展表示满意,对公司的前景寄于希望。当天,“上海大众”董事会举行特别会议,决定于1995年推出桑塔纳新车型,再建一个汽车厂,将公司的规模扩大到年产15万辆或更多一些。这是又一个新台阶。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推动、鼓舞下,“上海大众”迅速启动了二期工程。总投资达23.6亿元。

1995年4月,“上海大众”向世人宣告二期工程完成,形成了年产20万辆轿车的能力。继而又于近年来新建了发动机二厂,发展成年产30万辆轿车的能力。汽车二厂使用了当今世界装备技术水平一流的一大批自动焊接机器人和自动冲压流水线等。由此,实现了中国轿车工业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跨越。

其四,伴随几年来我轿车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上海大众”的各项工作紧紧围绕市场展开,在此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令人赏心悦目的活剧。这是“上海大众”参与我国轿车业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的生动写照。

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关键看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

靠精良质量抢占市场。“上海大众”早早实行了数量化的质量目标管理,将目标值层层分解,最后落实到操作工人。各班组开展无人为缺陷的质量竞赛活动。每天进行奥地特检查,即产品质量审计,其内容包括50个种类1300个部件,检查结果当场反馈到有关部门、班组进行整改。对提供65%零部件的各配套厂进行种种十分严格的质量控制……。

靠更新产品拓展市场。继桑塔纳普通型走向全国以后,1995年问世的桑塔纳2000型轿车,外观饱满,流线感强,具有时代气息;配以多点电子燃油喷射发动机,行驶性能更加优越;接着又有98款桑塔纳2000型GSI轿车出台,此车在原2000型基础上增加了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四缸直列式、1.8升、74KW的2VQS发动机等先进装置,受到用户的广泛青睐。桑塔纳轿车适应了包括警务用车在内的多层次、多行业用户的不同需求。其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在50%左右,人称“半壁江山”。

靠售后服务赢得市场。在他们看来,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商品买方得到良好的售后服务是题中应有之义。“上海大众”建立在全国各地的400家特约维修站,形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轿车售后服务体系。南至海口,北至齐齐哈尔,西至乌鲁木齐,东至佳木斯,它的用户都可得到后顾无忧的一流规范服务。

靠降低成本巩固市场。他们的主要手段是狠抓基础管理,如加强对物料和资金的控制;形成“效能监察工作链”;不搞组织机构和人员膨胀。其结果导致企业的成本连年下降。近几年,桑塔纳轿车几次产品降价,累计降价幅度达30%,显示着它更加广泛地走向百姓大众。

其五,向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发展方向努力,以期建成真正的完整性企业。这是“上海大众”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企的重心所在。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邓小平同志的至理名言又一次给“上海大众”指明了方向。“上海大众”认为,学习与创新缺一不可,只有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提高创造性自主开发能力,才能更快地缩短我国轿车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这样能力的企业,才称得上是完整的企业。

当然,实现自主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需一个过程。从联合开发走向自主开发便是一条绿色通道。桑塔纳轿车的几次更新就是与“德国大众”和其他外方联合开发的结晶。整车开发不仅造就了开发人才,而且带动了零部件工业的技术进步。我国轿车零部件配套工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技术能力。目前,“上海大众”正以主力身份和“德国大众”联合开发具有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三代桑塔纳轿车。此举标志着中国轿车工业正向自主研究开发新产品方向迈进。

在此过程中,无疑需完善技术开发设施,加强开发硬件建设。“上海大众”投资10亿元人民币,正在建设两大重点工程:一是扩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中心,引进拥有造型、数据、设计、仿真到样品制造的全套CAD系统和世界一流的零部件分析、测试、试验仪器设备;二是修建占地3000多亩的试车场,它作为国内第一个轿车试验场,具有高速环道、动态试验场、强化试验路段等先进设施。这两项工程不久就将投入使用,这将使“上海大众”具备比较完善的产品开发和认可能力,从而为新产品开发、设计、制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

实现自主开发的另一重大工程就是构筑人才高地。欲占领轿车技术高地,必先构筑人才高地。近年来,“上海大众”招聘650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各级专业人才,并形成了自己的高级专家群体和科技首长群体,建立起自己的科技开发“领头羊”队伍。人才辈出,群星闪烁。“上海大众”近期拿出一亿元专项资金,从近200名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42名年轻优秀的科技人才,赴德国大众接受为期三年的培训,参与轿车全过程产品开发。“上海大众”决心,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尽早实现自主开发新产品的目标。到那时,“上海大众”必将形成一支实力强大的产品、工艺开发及设计队伍,出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规划一代轿车的崭新格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